|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浅谈学生资助与励志教育 陈亚宝 近几年来,科右前旗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很多家庭已经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但仍有一部分家庭或因病或因意外等原因,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他们的子女在学习之余还要为上学的费用担忧,在学习、生活、心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在心理上进行必要的扶持,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生活、学习的困难并最终顺利完成学业,是每一个资助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近影 重视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更多的资助基金,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一、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些贫困大学生对助学贷款政策缺乏正确认识与理解 由于一些贫困学生对助学贷款政策中的还款制约机制理解不够透彻,导致贷款偿还过程中出现了违约现象,影响了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积极性。由于正在求学的大学生还未步入社会,没有真正体会到贷款违约带来的制约与影响。 (二)对贫困生的界定存在模糊现象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地方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有益补充。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由学生户籍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中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审核发放,同时将学生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列为共同借款人,确保贷款的顺利回收。但是,对于对贫困生的界定还是存在着诸多困难。由于城乡家庭经济收入和最低生活标准不同,由此增加了当地政府部门界定贫困生的难度,致使有些贫困生很难开出贫困证明。另一方面,原本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学生却能够开出贫困证明,并且能够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贷款,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又无法准确掌握该生的贫困信息,只能为其办理贷款业务,结果占用了有实际需要的资助名额,使得真正贫困的学生没有享受到助学贷款。 (三)助学金、生活补助等无偿资助机制有进一步待优化调整 评选机制始终是资助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资助对象评选问题也最为突出。虽然国家明确规定了困难学生评定工作的相关要求和程序,但学校在审查过程中,仍能发现很多弄虚作假的现象。有些地方的民政部门、居委会在出具困难证明时,未能做到实事求是,有夸大困难程度的现象。还有的地方推脱责任,拒绝为困难学生开具证明。这就造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凭借困难证明难以确定学生困难真实性和困难程度的问题。作为资助工作的基础,资助对象评选工作还远不够扎实。在评定受资助学生资格时,难免出现偏差,难以保证资助政策的公正性。 (四)重优重穷的问题依然存在 很多资助项目在评选人选时出现重优重穷的现象。当资助名额分配到班级后,班主任在资助名单认定时往往坚持优秀学生优先原则,其次才考虑贫困学生,导致很多成绩一般但确属贫困学生不能享受到应有的补助。同时,由于补助数额大而资助面窄的特点,获得补助的学生一次性得到较大数额的资助,而其他贫困学生仍旧生活困难,在贫困学生中形成了新的贫困差距,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道德缺失。这个问题不容回避,这是当前资助行业亟待面对的实际问题。 (五)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存在薄弱环节 (二)改革贫困资助机制,坚持体现有偿获取资助的原则 第四,针对资助面窄的问题,解决之根本是尽量扩大资助面,增加受助人数与金额,确保不重复资助。确属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最高的资助,根据分档的办法逐级享受资助。将多个资助项目统一组合后分配,根据贫困等级分批分次的进行资助,这样可使更多需要资助的学生受助,以保持资助工作的均衡发展。 贫困学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依靠借债、资助上学,生活上比较拮据,在衣食住等方面较之其他同学差距很大。他们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使部分贫困生趋于封闭、自卑、情绪偏激等心里障碍。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也有频繁报道,已经引起了众多方面的广泛关注。 资助的本质是“一手给予帮助,一手给予尊重”。我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还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贫困生的家庭往往具有特殊性,有的是单亲家庭,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有的是父母体弱多病,无经济来源,日常生活容易以为囊中羞涩伤害自尊心。学校和同学都应该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心里解困”的作用,经常和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使他们穷而意坚,在逆境中奋发成才。我们还要多做工作,提高贫困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并认真对待困难,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使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克服自卑心理,带着关爱和理解去开展助贫工作。在给予资助的同时,使贫困学生感受到足够的平等与尊重,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控,在竞争中完善和发展自我。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贫困学生往往因为家境贫寒,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这会造成他们的烦恼、苦闷无处倾诉,时间久了,甚至会造成心理压抑或扭曲。因此,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更应注意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们经常参加班级活动,通过活动,加深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他们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贫困学生在这种帮与被帮的过程中体会到温暖与平等,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逐渐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坚持把“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能力培养。提高贫困生的能力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最好方式。要让贫困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共同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让人文关怀的光辉照耀着他们的心田。只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就能起飞并飞得更高。
|